,在近现代,约3尺为一米,也就是100厘米,则100cm=3尺,所以一尺为100/3=33.3333厘米。
天文尺的使用方法
茫茫宇宙,辽阔广袤,充满了太多的未知,让它高深莫测,充满了神秘。
然而,我们人类却是在经常问为什么的过程进化过来的,对于宇宙的好奇心从没断过。
宇宙究竟有多大?其他行星离我们有多远?
为了测量宇宙,天文学家发现了量天尺。
那么如何测量地球到其它恒星距离?
茫茫宇宙,要测量它的距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利用激光束或者雷达波进行测距,测算地月等短距离,可以完美适用。
不过要测量地球到光年外其它恒星的远距离,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需要一把更大的测量尺子,这就是量天尺。
目前,人类发现和掌握的量天尺,有三种,三角视差法、造父变星法、la型超新星法。
三角视差法,就是人类所掌握的第一把比较可靠的量天尺。
它根据人的视角差来进行测量距离。
比如,1月份在地球用望远镜观测恒星,记录下仰角。
大概到了七月份,地球绕到太阳另一侧,再次观测该恒星,记下仰角。
这个时候,可以得出一个由1月地球、7月地球和该恒星组成的一个等腰三角形。
连接1月和7月、太阳和该恒星,就可以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两次观测的仰角,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直接可以求解出地球到该恒星的距离。
三角视差法测算非常准确,对于300光年之内的恒星,都可以运用此法。
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二把量天尺,叫做造父变星尺。
需要观测更遥远恒星时,就需要一把比三角视差更大的量天尺,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天尺,它叫做造父变星尺。
步入晚年的恒星,氢元素即将燃尽,致使它磁场不稳定,星体开始一胀一缩地脉动。
星体的膨胀和收缩,就引起了亮度的增加和减少。
这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的恒星称为造父变星。
不同的造父变星,它的光变周期也不相同。一般在1~50天之间,每颗星的光变周期都非常准确,可以同时钟媲美。
更重要的是,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暗含了一个重大秘密。
经观察发现,造父变星具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亮的造父变星,光变周期长;暗的造父变星,光变周期短。
即是,周期越长,光度越大;周期越短,光度越小。
通过观察造父变星的一胀一缩的光度变化,来测量出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
有了光变周期,从而能够计算出星体的真实亮度。
距离越远,看到的光亮就会越微弱。把观测到的亮度,与计算出来的真实亮度进行对比,形成亮度差。
根据亮度差异,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它的距离。
这就是天文科学家掌握的第二把量天尺,造父变星尺。
对于银河系周边的星系团可以利用造父变星来观测。
可是再远一点的星系,由于距离过远,通过望远镜观测到的星系,仅仅只是一个亮点。
根本无法区分出造父变星来,于是造父变星尺也变得无能为力了。
后来,天文科学家发现了第三把量天尺,称为Ia型超新星爆炸尺。
有一类特殊恒星,它们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一个是红巨星,一个是白矮星,构成双星系统。
由于白矮星质量较大,引力强大,它在自己油尽灯枯的时候,开始疯狂吸收红巨星抛喷出来的物质,来壮大自己。
随着吸收越多,质量越大,当它的质量达到了太阳质量的1.44倍时,就会“嘭”一声巨响发生爆炸。
找到爆发的Ia型超新星,拍摄它的光谱,记录下它的视亮度。
再与星体真实亮度进行对比,得到亮度差,从而测算出它的距离。
心有疑问,那么遥远,星体的真实亮度如何知道?
有一个古怪天文学家,他计算出白矮星的质量不会超过1.44倍太阳质量。
当时,他提出1.44倍这个数字时,大家都认为他是在扯淡,没人肯相信。
几十年以后,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白矮星,它们的质量都没有超过1.44倍的太阳质量。
当白矮星的质量到达1.44倍的太阳质量这个临界点时,它果真的就爆炸了。
这表明,每一个爆发的Ia型超新星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质量,约1.4倍太阳质量。
它们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亮度,约45亿个太阳亮度!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
Ia型超新星的真实亮度就是约45亿个太阳亮度!
我们明白,距离越远亮度越小的道理。
我们拍摄它爆炸时的亮度与真实亮度进行比较,就能测算出它的距离。
虽然Ia型超新星非常稀少,但是宇宙足够大,星体按亿亿来计算的。
所以,我们又能够找到不少的Ia型超新星。
从而让我们有机会测量出宇宙的大小。
量天尺的使用方法
量天尺的注意事项
1、夏季要将量天尺放在半阴的环境条件下养护,充分浇水和喷水,保持盆土和环境湿润。冬季要求光照充足,放在室内向阳处,温度宜保持10℃以上,温度低于10℃时易发生冻害。
2、入冬前将量天尺移入室内置光照充足处,冬季应控制浇水并停止施肥,保持温度在8℃左右即可安全越冬。量天尺对低温敏感,在5℃以下的条件下,茎节易腐烂。
3、量天尺要将很少开花的老枝剪掉,利用顶端新芽活力旺盛,开花多的优势,摘除下面长出的弱芽,使其顶芽充分发育、伸长,发挥出顶端优势。
4、北方地区只宜作室内栽培,需盆栽,但应有充足光照,否则长期在阴暗处易生长不良。
赞同(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