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长得像,但区别大。
鼠兔,是哺乳纲蹄兔目,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老鼠兔。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身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
土拨鼠,是松鼠科旱獭属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土拨鼠分布于前苏联、蒙古国和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坡等地。它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土拨鼠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且前爪发达,适于掘土,松尾短扁。
土拨鼠是怎么活下来的
每当冬天降临,土拨鼠便进入长眠状态,一睡就是6个月,直至春天到来,才重新开始活动筋骨。冬眠时,它的心跳减缓,新陈代谢速度降低,体温仅在零摄氏度以上一点。而这样的体温对人类和其他几平所有动物来说,都是致命的。有时,土拨鼠会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又接着大睡。为什么会这样,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能够肯定的是,一旦降低新陈代谢的速度,对能量的需求也就随之减少。小小的上拨鼠之所以能够具有超凡的本领,或许正是因为它在如此漫长的睡梦中仍能保存和保护自己的重要器官。如果我们能弄明白土拨鼠究竟是如何取得这种本领的,那么我们也就可能学会冬眠。
凉爽的器官
一些科学家相信,从研究土拨鼠或许能发现如何更长久地保存肝脏等重要器官的途径,从而为人类的器官移植提供方便。目前,从捐献器官者身上取出的活肝只能保存几个小时,然后就会开始腐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同样的保存温度(接近零摄氏度)下,体温很低的土拨鼠竟然能存活好几个月。
为查明土拨鼠的活肝在体外可保存多久,研究人员取出了20只土拨鼠的活肝。观察结果表明,同所有实验室中最常见的动物——老鼠相比,土拨鼠的生存能力确实很了不得。老鼠的活肝只能保存24至48小时,而土拨鼠的活肝处在体外24小时毫无损害,再过48小时也无明显损害。如果按照保存人体活肝的条件来保存,土拨鼠的活肝在体外至少能存活96小时。这真是前所未闻的奇迹。
可是,土拨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为寻找答案,研究人员从正在冬眠的土拨鼠体内取出活肝,又在夏天从土拨鼠体内取出活肛,然后比较两者的组成,尤其是肝脏细胞蛋白质的异同。有人认为,正是蛋白质决定着细胞的工作方式。如果真是这样,冬眠的土拨鼠肝脏中就应该存在特异的蛋白质。目前这项研究仍在进行中。
神奇的基因
其他研究暗示,蛋白质的特性是基因发生作用的结果。而土拨鼠的基因与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的基因非常相似。研究人员已把土拨鼠的两种酶(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与两个基因联系起来。其中一种酶有助于脂肪酸分解转化成可用的脂肪,为冬眠的土拨鼠提供能量。另一种酶则有助于土拨鼠保存体内的葡萄糖。
在土拨鼠的冬眠和非冬眠状态下,负责保护其器官的酶应该是不同的。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查明这些酶。要知道,冬眠土拨鼠和苏醒后的土拨鼠无论是体温还是体内活动,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以后当人们因饥饿、肌肉萎缩、体温过低或缺氧而需要救治时,或者因器官移植而需要延长器官的保存期时,医生都可以借鉴土拨鼠的“经验”。也许,土拨鼠最终将教会我们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剧变,到时候星际旅途中的冬眠就不再是梦想了。
赞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