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对地涌金莲的俗名别名,英文名,拉丁学名,身高身长,体重,寿命,体态特征,习性,历史起源,叫声,食性,护理,用途,购买须知,繁殖方式,性成熟,怀孕周期,每胎产子,全年交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让你更加的了解地涌金莲,带来更好的相处陪伴。

地涌金莲的俗名别名:
地金莲、地涌莲、地母鸡、宝兰花
地涌金莲的英文名:
Common Peony
地涌金莲的拉丁学名:
Phlox drummondii
地涌金莲的身高身长:
40-50cm
地涌金莲的体重:
10kg
地涌金莲的寿命:
9-11年
地涌金莲的体态特征:
地涌金莲植株矮小,一般株高约1米左右,植株呈匍匐茎丛生,地上部分为假茎,叶片肥大近似芭蕉,叶色翠绿。花序由密集的苞片堆积呈莲花座着生于假茎顶部,整个花序由金黄色苞片自下向上逐层展开,将包藏在里面的一朵朵清香、柔嫩的乳白色小花展现出来。花期较长,可达2个多月。本种往往成片生长,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犹如涌出地面的金色莲花,景观十分壮丽。
地涌金莲的习性:
喜温暖环境,不耐寒,寒冷地区宜在温室内栽培。需阳光充足,不耐阴,要求夏季湿润、冬春稍干燥的气候。宜在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和湿润的壤土中栽培。它的繁殖一般以分株为主,亦可用播种的方法繁殖。地涌金莲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栽培简单,管理粗放。但在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光照条件好,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中生长较好。冬季温度不低于-3℃时能正常越冬,但严重霜冻时会造成地上部分的叶片焦枯而失去观赏价值。
地涌金莲的历史起源:
属名Phlox为火焰的意思,因福禄考原种花为红色。种名为纪念Drummond而得名。
地涌金莲的叫声:
鸣声常以“吱拉,吱拉(Zi-La)”1、2声起音后,便是连续的“吱拉(Zi-La)……,”声,一般每开叫一次延续12-15s。其鸣声亦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
地涌金莲的食性:
捕食昆虫及其幼虫,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
地涌金莲的护理:
分株,在春季或初秋花后进行,一般2―3年分株1次。扦插,剪取长10厘米插条插后20天生根。播种,3―4月看播,发芽适温为15―18℃,播后2周发芽。实生苗易分离,注意选优。选阳光充足、通风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夏季进行整形摘心,促使多分枝,多开花,但植株不宜过密,否则易发生白粉病。
地涌金莲的用途:
云南野生的地涌金莲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较广,是云南特有的野生花卉,也是人们喜爱的高档花卉品种。近年来经过人工移植引种,在昆明已开始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既可孤植于假山石旁、小溪边做衬景,亦可片植布置花坛,还可做盆栽。庭园中适于窗前、墙隅、假山石旁配植或成片种植赏。茎汁可解酒醉;花可入药,有收敛止血功效。
地涌金莲的购买须知:
1、五角:日本育成,株高约1m,果实呈五角形,果深绿色,有光泽,结果多,种子中多,品质优良,产量约2000千克/667平方米。 2、新东京5号:日本育成,株高15m左右,叶片掌状3-5裂,花黄色,荃部暗红色,十分美观。果长约20cm,5个心室,果深绿有光泽,纤维少,最高产量3000千克(667平方米)。 3、五福:台湾农友公司供种,株高1.5m左右,节间短,叶较小,着花节位低,中早熟。 4、农友早生1号:农友公司供种,较五福早熟。
地涌金莲的繁殖方式:
卵生
地涌金莲的性成熟:
8-9月
地涌金莲的怀孕周期:
28-30天
地涌金莲的每胎产子:
4-6个
地涌金莲的全年交配:
一年两次
总结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地涌金莲的全部参考内容,希望文章能在你和它的相处过程中带来帮助,如果还需要其他植物的信息资料请关注植物栏目的其它相关文章!
赞同(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