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对康乃馨的俗名别名,英文名,拉丁学名,身高身长,体重,寿命,体态特征,习性,历史起源,叫声,食性,护理,用途,购买须知,繁殖方式,性成熟,怀孕周期,每胎产子,全年交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让你更加的了解康乃馨,带来更好的相处陪伴。
康乃馨的俗名别名:
麝香石竹
康乃馨的英文名:
Nettle
康乃馨的拉丁学名:
Dianthus Caryophyllus
康乃馨的身高身长:
70-100cm
康乃馨的体重:
10kg
康乃馨的寿命:
9-11年
康乃馨的体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多分枝,基部半木质化。多数植株呈灰绿色。茎干硬而脆,节部略膨大。叶线状披针形,全缘,叶质较厚,上半部向外弯曲,对生,基部抱茎。花通常单生,或聚伞状排列,花蕾椭圆形或圆锥状,花冠大而艳,花萼长筒状,萼端五裂。裂片剪纸状。花瓣扇形,花朵内瓣多呈皱缩状,花色有大红、桃红、粉红、纯黄、鹅黄、桔红、橙黄、白、紫、绿、深红色、还有镶边、拉丝等多种复色。部分具有香气。
康乃馨的习性:
雪滴花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在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有一定的耐阴性,在向阳或半阴地均可生长。露地栽培前要施足基肥,可加施少量骨粉。雪滴花一般早春萌发,三四月份开花,花后其鳞茎在土壤中休眠。
康乃馨的历史起源:
古代稀又名别春花、晚春锦、东洋龙口,是柳叶菜科高代花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古代稀的花单生或数朵簇生在一起,成为简单的穗状花序,花瓣颜色多样,有白瓣红心、紫瓣白边、粉瓣红斑等,极富变化。盛开时,如铺满地毯,非常艳丽,是重要的园林点缀花卉,可成片种植于花坛、花镜。因植株匍匐生长,花芽直立,花朵离地面比较近,可盆栽,用于装饰会场、阳台、 窗台等处。古代稀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沿海,怕冷畏热,只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无性繁殖体系(龚伟等2003;范敏和张瑞麟2003),使得古代稀等花卉繁殖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扩大繁殖系数、缩短繁殖周期、进行周年生产。古代稀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尚未见报道。
康乃馨的叫声:
鸣声常以“吱拉,吱拉(Zi-La)”1、2声起音后,便是连续的“吱拉(Zi-La)……,”声,一般每开叫一次延续12-15s。其鸣声亦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
康乃馨的食性:
捕食昆虫及其幼虫,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
康乃馨的护理:
属阴性花卉,可用分株或扦插法繁殖。忌烈日暴晒,也要防脱水,经常用淡淡的磷酸二氢钾细雾喷叶面作为根外施肥。夏季不可长时间施置在室内,每月施放10粒有机复合肥,冬季应搬入向阳室内,温度保持5℃以上就能安全越冬,清明出房,平时只要多关心椒草生长,重视养护管理,不难养好。
康乃馨的用途:
康乃馨,是全世界公认的“母爱之花,象征慈祥、温馨和真挚,在母亲节给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已成风尚。母亲节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为什么要献康乃馨?其中有一番来历。1907年5月,美国费城的安娜嘉维斯女士在母亲逝世的追悼会上,向母亲献上了一束她生前喜爱的康乃馨.安娜还让亲友也都佩带白色的康乃馨,以纪念她母亲,还提议将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每个人都沐浴着母爱长大,她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就开始宣扬她的思想。她给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写了无数的信,并在各地组织了母亲节的庆祝活动,逐步地获得了世人的认同.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随着文化交流,母亲节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以位慈祥的母亲,正端详着面前花瓶里插着的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人们更加紧密地将康乃馨和母亲节联系在一起,康乃馨便成了“母爱之花”。后来又形成富意:红色康乃馨表示母亲健在,白色表示母亲已经去世。
康乃馨的购买须知:
香石竹品种甚多,按花茎上花朵大小与数目,可分为2类:大花香石竹,又叫大康,即现代香石竹的栽培品种,花朵大,每茎上一朵花,在昆明栽培品种较多,可分成近10个系列。有红花系列的马斯特、多明哥、海伦、佛朗克等品种,花苞大,色彩艳,长势强健,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桃红色系列的达拉斯、多娜、成功等品种占有优势。特别是达拉斯有生长快、产量高、花苞大、抗性强等优点,已成为生产中的主栽品种;粉红色系列的有卡曼、佳勒、鲁色娜、粉多娜、奥粉等,其花大色美,抗性强,是国内目前的流行品种;黄色系列的有日出、莱贝特、普菜托、黄梅等。花苞中性,以抗性强、花色纯正、鲜艳的品种受欢迎;其它还有紫色系的紫瑞德、紫帝、韦那热;橙黄色系的玛里亚、佛卡那;绿色系的普瑞杜;白色系的白达飞,妮娃;复色系的俏新娘、内地罗、莫瑞塔斯等。
康乃馨的繁殖方式:
卵生
康乃馨的性成熟:
8-9月
康乃馨的怀孕周期:
28-30天
康乃馨的每胎产子:
4-6个
康乃馨的全年交配:
一年两次
总结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康乃馨的全部参考内容,希望文章能在你和它的相处过程中带来帮助,如果还需要其他植物的信息资料请关注植物栏目的其它相关文章!
赞同(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