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对密点麻蜥的俗名别名,英文名,拉丁学名,身高身长,体重,寿命,体态特征,习性,历史起源,叫声,食性,护理,购买须知,繁殖方式,性成熟,怀孕周期,每胎产子,全年交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让你更加的了解密点麻蜥,带来更好的相处陪伴。

密点麻蜥的俗名别名:
蛇虎子、蝎虎子、麻蛇子、四脚蛇
密点麻蜥的英文名:
Multiocellated Racerunner
密点麻蜥的拉丁学名:
Eremias multiocellata
密点麻蜥的身高身长:
70-80cm
密点麻蜥的体重:
1-2kg
密点麻蜥的寿命:
9-11年
密点麻蜥的体态特征:
头体长56-61毫米,尾长55-82毫米。体形细长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可再生。吻端钝圆;吻鳞呈五边形邻接第一枚上唇鳞和上鼻鳞;鼻孔开口于3枚鼻鳞间,左右上鼻鳞在吻鳞后缘相切,下鼻鳞下切前3枚上唇鳞,后切前颊鳞,后鼻鳞小,后切前颊鳞和额鼻鳞;额鼻鳞单枚;前额鳞2枚;额鳞单枚,其上的凹沟不显;额顶鳞与顶鳞均成对,顶鳞最大且在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章;眶上鳞前2枚颇大,第三枚很小,第一枚的长度大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上鳞与额鳞之间无粒鳞;颞部补覆光滑的粒鳞;眶下鳞3枚,中央1枚大,伸入第六和第七枚(或第五和鳞而不达唇缘;上唇鳞9-11枚;下唇鳞6-8枚。颏片4-5对,前3对颏片左右相切从颏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3-30枚;明显量弧形,由10-14枚扁平鳞片组成;正中1或2枚最大。背鳞细小而光滑,体中段横行46-60枚;腹鳞大而扁平,略成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4-17枚,少数为18枚;从领围到胯间的中线上有鳞27-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鳞。四肢发达。后肢前伸时达腑部;股前侧被覆1-2、胫的腹外侧补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10-16枚,左右两列股窝间相隔9-11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被覆细鳞。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5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尾基部下面的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槛棕或灰色,具深色点斑或网纹略呈纵行,体侧和四肢背面具镶以黑边的白色、蓝绿呈黄绿色眼玉,从肩部向后至尾基部两侧的纵行眼斑尤为鲜艳。腹面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雄蜥则呈现鲜黄或深黄色,至少在下腹、后肢及尾基部腹面显现。液浸标本背面棕灰色,其上之浅色部分消失,深色斑纹仍清晰。
密点麻蜥的习性:
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高原、丘陵和盆地的干草原上及蔼、半芒漠边缘的稀疏灌丛地带。睛天一般于9时左右外出活动,经10:30-11:30时及午后4:00时左右最为活跃。它们的洞道直径2厘米左右,长25-50厘米,多倾斜入地。
密点麻蜥的历史起源:
我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
密点麻蜥的叫声:
鸣声常以“吱拉,吱拉(Zi-La)”1、2声起音后,便是连续的“吱拉(Zi-La)……,”声,一般每开叫一次延续12-15s。其鸣声亦随温度在节奏上和音调上有所变化。
密点麻蜥的食性:
觅食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密点麻蜥的护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 2" - 4"。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3 - 35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27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25%。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密点麻蜥的购买须知:
无论空间、气候和时间的条件,均十分合适。由于性格温驯,是初次饲养者的理想选择。
密点麻蜥的繁殖方式:
卵生
密点麻蜥的性成熟:
8-9月
密点麻蜥的怀孕周期:
28-30天
密点麻蜥的每胎产子:
4-6个
密点麻蜥的全年交配:
一年两次
总结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关于密点麻蜥的全部参考内容,希望文章能在你和它的相处过程中带来帮助,如果还需要其他宠物的信息资料请关注宠物栏目的其它相关文章!
赞同(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