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和冬候鸟(夏候鸟与冬候鸟的区别)

来源:投稿时间:2023-01-15 7:48点击:804

候鸟和冬候鸟(夏候鸟与冬候鸟的区别)

夏候鸟和冬候鸟是以一个固定地区而言来区分的。

举个例子:

金腰燕、方尾鹟、黑卷尾和寿带就属于夏候鸟。它们春夏季节来成都繁殖后代,秋冬季节飞往遥远的南方——云南两广甚至东南亚各国——去越冬。

普通鵟、凤头潜鸭、黄腰柳莺、鸬鹚就属于冬候鸟。它们春夏天在遥远的北方,甚至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后代,冬天来成都越冬。

夏候鸟和冬候鸟都要在一个固定地区留居。它们是来这里繁殖或者越冬,长期居住。有的鸟虽然来到某个地方,但却不长期居住,只是迁徙过路的时候短暂停留。这样的鸟称为旅鸟。比如在成都越冬的普通鵟,春天向北飞往俄罗斯西伯利亚,在陕西关中平原短暂停留,不久又继续北迁。对于这里来说普通鵟就属于旅鸟。

冬侯鸟至冬季在南部较暖地区过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源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侯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生活的鸟类都为冬候鸟。

夏侯鸟是指春季或夏季在某个地方繁殖,秋季飞到较暖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回原地区的鸟如家燕,杜娟,黄鹂就是我国的夏候鸟

比麻雀小的褐色鸟

白腰文鸟(学名:Lonchurastriata)是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红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干纹,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额、嘴基、眼先、颏、喉黑褐色,颈侧和上胸栗色具浅黄色羽干纹和羽缘,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纹。相似种斑文鸟腰不为白色,羽色亦不同。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性好结群,除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成数只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节亦见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群的结合较为紧密,无论是飞翔或是停息时,常常挤成一团。

主要以稻谷、谷粒、草子、种子、果实、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三春鸟是什么鸟

三春鸟指孟春、仲春、季春时的鸟。(产卵季节的鸟)。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是白居易诗中的一句。古代把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合称三春。

一般鸟儿都在春季繁殖,春末夏初许多鸟儿刚破壳出生,这时候也是母鸟哺育幼鸟最忙的季节。如果在这个时段去打鸟,是最不道德的,无论打死的是大鸟或是小鸟,消失的生命都不是一个两个。如果打死了一只母鸟,那嗷嗷待哺的一窝小鸟就都会饿死。

杜鹃,又称布谷鸟。

是一种吉鸟,俗话说的好,不打布谷鸟,准是一个喜报。

据观察,1只杜鹃,一小时内能啄食上百条松毛虫。苏联科学家记载了杜鹃怎样拯救栎树林免于蚕蛾侵袭的事实:虽然这种有害的幼虫在那儿已经成千上万,但是仅仅一星期内,杜鹃就制服了它们。事后解剖杜鹃,发现每只杜鹃胃中平均有97条不大的和42条已成长的蚕蛾幼虫。每只杜鹃胃中有73条舞毒蛾幼虫,以及18条非常大的松毛虫。

赞同(330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游客 发表我的评论   换个身份
取消评论

表情
(0)个小伙伴在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