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脱壳:在清明前后,4月4-6日。
第二次脱壳:在谷雨前后,4月19-21日。
第三次脱壳:在小满前后,5月20-22日。
第四次脱壳:在夏至前后,6月20-22日。
第五次脱壳:在立秋前后,8月6-8日
脱壳期注意将池塘划分为投饵区和脱壳区,在饲养时保持安静、及时调整水位和水质,在脱壳前饲喂时需要添加动物性饵料。
螃蟹一年脱几次壳
螃蟹脱壳多久一次时间是不一定的,螃蟹是甲壳类动物,壳是根据身体的发育情况来脱的,有的螃蟹营养比较好,2个星期就会要脱一次,有的也许要2个月。
1、螃蟹在脱壳之前,会先将硬壳里的碳酸钙吸收到体液中。然后当壳里长出柔软的皱折后,旧壳才会脱落。身体再将皱折撑开成新壳,注入碳酸钙才能以使其硬化。螃蟹脱壳需要较长的时间,每一次脱壳都会使它更加的强大。
2、螃蟹一生中脱壳约18次,大眼幼体到蟹苗脱壳5次;蟹苗到仔蟹脱壳3次;仔蟹到幼蟹脱壳5次;幼蟹到成蟹脱壳5次。而每一次脱壳都是螃蟹生长发育的结果,当机体组织生长及营养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蜕壳(皮)。正常情况下,每蜕壳(皮)一次,螃蟹明显增长,但是脱壳不一定都会生长,比如说营养不足时,蟹脱壳反而会出现负增长。
3、脱壳的同时还可以脱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并且可以使残肢再生。螃蟹脱壳对于蟹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从蟹本身来讲,螃蟹脱壳不好,轻则蟹生长不良,拉脚蟹多,重则会因脱壳不遂死亡。从经济成本考虑,脱壳不好会影响蟹规格和上市时间。
螃蟹大伏天脱壳吗
螃蟹大伏天脱壳
立秋后,白天夜晚的温差逐渐増大,过清的水色会让河蟹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池塘溶氧相对偏低,因此这时候池塘应该适当肥水。
这样能够缓解池塘早晚温差变化可能带来的应激反应,同时也能够保证水体溶氧充足,促使河蟹蜕壳生长快
螃蟹脱壳很少,是什么原因
一、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
由于4月份天气多变,容易出现pH急剧升高或大幅波动。一方面pH过高,可能导致水体营养物质大部分被水草或青苔吸收,藻类缺乏,可供河蟹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少,同时水草过密易导致下半夜缺氧,时间久了河蟹体质会变弱;另一方面,pH过高,会影响河蟹吃料变差,上半夜上边、上草、上岸,严重的还会出现撑爪、环爪等症状,脱壳期出现顶壳、拉脚等症状,降低河蟹的脱壳成功率。
二、底质恶化及亚盐超标
可能由于早期用肥过量,尤其是在坂田上使用过大量农家肥、复合肥的,雨水冲刷可能使坂田上大量肥料被雨水带入环沟内,引发亚硝酸超标。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话,极易引发河蟹下半夜缺氧上岸、上边、上草等现象,处于蜕壳期的河蟹就会因为亚硝酸盐过高,水体溶氧缺乏而出现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
底质恶化,引起底部厌氧菌大量繁殖,底部发热,容易造成底部缺氧,进而引起底部还原性物质如亚盐、氨氮等升高;导致河蟹上半夜上岸、上草,影响河蟹吃料及营养积累。
三、气候多变
4月份阴雨天气较多,昼夜温差变化剧烈,早晚温差一般在5-7℃,最大温差甚至在14℃。由于气候不稳定,导致螃蟹应激反应,造成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
四、营养元素缺乏
由于连续阴雨,气温偏低,河蟹吃料状况较差,河蟹营养积累相对来说不充足,河蟹体质往往偏弱,蜕壳期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顶壳、拉脚的情况。且河蟹一二壳间隔时间较短,一壳蜕壳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河蟹体质尚未得到恢复,二壳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就会出现二壳刚开始就有拉脚的情况。
五、病敌害的侵袭:带病带伤的螃蟹,及易发生脱壳不遂。
赞同(146)